導語

梁家河編寫組編寫的《梁家河》力圖再現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成長的社會環境與精神升華的過程,讓讀者感知習近平總書記情感、思想、精神的變化,從而把對梁家河的探訪變成一次體驗過程、思考過程、共鳴過程和人生學問的獲取過程。本書稿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樹高千尺忘不了根”,記錄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回梁家河的情節;第二部分“窯洞里長滿了故事”,回顧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生活成長歷程,揭示梁家河為什么成為他為民做好事、辦實事的信念出發地和人生觀、世界觀形成地;第三部分“一聲聲喚我小名”,記錄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梁家河的伙伴們,在與習近平總書記的交往中獲得了哪些人生“學問”,進而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影響自己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我們走在陽光路上”,通過梁家河這個“窗口”,展現了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的歷史腳步在梁家河留下的烙印,以及十八大以來梁家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內容提要

梁家河編寫組編寫的《梁家河》是一部紀實文學作品,用紀實與敘事的手法,系統梳理了習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以及他回報黃土地、對梁家河鄉親們的深情厚誼。
全書故事講述樸實無華,但讀起來真切感人,令人動容;四個部分,既獨立成章,又遞進關聯,布局合理,環環相扣;作品風格注重現代人閱讀習慣又不失陜北當地民風的鄉土氣息。
這里的故事對于我們來說既耳熟能詳又影影綽綽。有關梁家河的故事,社會上已有一些報道和書籍,但總體上都是碎片化,系統性不夠。本書是在全面策劃,整體規劃,精心組織下,經過數次調研采訪、反復考證,不斷修改完善甚至推翻重寫、仔細審讀,最終定稿而成。全書講述條理清晰,體系完整,重點突出,特別適宜作為開展黨性教育及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教育的生動、鮮活的教材,以及大中專學生勵志教育的最佳讀本。
目錄
樹高千尺忘不了根
近平回來了
我把心留在了這里
窯洞,我溫暖的家
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他舒心地笑了
這些事,還保留著當時的溫度
近平和我們心貼著心
難忘梁家河
窯洲里長滿了敞書
“逃離”
“山頂洞人”
理想與現實的對視
團結觀
北京娃村里娃
受苦人
吃的記憶
他干活從不“撒奸兒”
修身
我就是一個農民
我們的好人才怎么能給你
陜北的孩子
永遠的財富
沼氣專業戶
要為人民做實事
淚別梁家河
一聲聲喊我小名
隨娃: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
鐵鎖:要做行動上的巨人
能人:要想辦法巧干,避免苦干
黑子:當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
我們走在陽光路上
家家戶戶過上了好光景
山綠了,水清了,天藍了
聽近平的,準沒錯
從土窯洞到新樓房
生病不再硬扛著
農民變身上班族
走進新時代
主要參考資料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我把心留在了這里
立春后的陽光暖融融地灑在人們的身上。遠處的山上,冰雪正在消融。
在村委會的院子里,習近平深情地說:“今天能夠回來看一看,心情很激動,看到大家感到很親切。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里一待就是七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
幾句話,說得大家心里暖暖的。
85歲的梁有昌一個勁兒地拍手,臉上掛著淚珠。看著梁有昌,習近平動情地對在場的年輕人和孩子們說:“老梁是這兒的長輩了,老梁的兒子都有了孫子。咱們是第一次見面。那時我和梁家河村結下了緣分,注定了今天會與你們相見。你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曾與我一起生活、戰斗。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人生處處留心皆學問。”
習近平接著說:“我在這里當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從那時起就下定決心,今后有條件有機會,要做一些為百姓辦好事的工作。我相信這里的明天會更好。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我們的下一代健康成長,成為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人才。”
情真意切的話語,如春風陣陣,拂過鄉親們的心田,贏來了雷鳴般的掌聲,在場的很多人都流下了熱淚……
1975年習近平離開梁家河。這已是他第二次回來。
鄉親們清楚地記得,他第一次回來是在1993年。
1993年9月27日,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時隔18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村。當時,他挨家挨戶看望了鄉親們,并和大家“約定”,下次回來一定帶著婆姨。
他叮囑大家:“山上要治理,溝里要打壩,山上要種經濟林,還要種果樹,既要解決肚子吃飽問題,還要解決文化問題……”他還特意為每家每戶送了一個電子時鐘,讓孩子們上學用,希望孩子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那天中午吃的是羊肉,習近平吃了兩大碗,說:“離開梁家河后,再也沒吃過這么香的羊肉。”
他后來回憶起這一次回梁家河時的情景,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時,有的鄉親提到,當年我在村里創建鐵業社,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帶領大家開挖出陜西第一口沼氣池,讓村民用沼氣照明、做飯。可是,我所記得的,是他們曾經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敦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我,熏陶著我的心靈。”
習近平牽掛著梁家河的每一位鄉親。1993年回來,他給鄉親們帶了茶葉等禮物。2015年春節前這次回來,他又自己出錢給鄉親們采辦了米、面、油、肉、春聯、年畫等年貨,家家都有,并送上祝福:“全村父老鄉親羊年大吉、喜氣洋洋、蒸蒸日上、吉祥如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窯洞,我溫暖的家
回家了!習近平帶著彭麗媛去看他在梁家河的“家”。
村民張青遠家,是習近平當年到梁家河的第一個住處。在這里,習近平等六位知青一直住到張青遠和劉金蓮有了孩子后才搬出去。
眼前的小院干凈整潔,圍墻全部用插片石壘成,院子一側放著一個大石碾子,窯洞門口掛著金黃的玉米棒和紅辣椒串子。
一跨進院門,64歲的劉金蓮激動地迎上來說:“還認得我不?”
“太平家婆姨嘛!……那年你們兩口子新婚,我們幾個知青還來鬧過洞房哩!”習近平風趣地說。他又指著另外兩孔窯洞說:“你大你媽住這間,你們住在那個邊上的窯洞。”
“對呀,這么多年你都沒忘。”劉金蓮感嘆道。
“那怎能忘呢!”習近平笑呵呵地說。
一線三孔窯洞,最右邊的是插隊知青當年的住處。走進窯洞,看到窯掌里放紅薯的窯,習近平說:“這個當年沒有啊。”……
P8-10